宁乡敏捷紫云府
宁乡星澜之悦
宁乡在线

主题: 宁乡花鼓谱湘韵,回味悠长得狠

  • 兵仔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9571
  • 回复:2
  • 发表于:2015/5/31 10:15:20
  • 来自:上海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宁乡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郑佐湘在唱腔大赛总决赛上表演《铡美案》唱段。

   不久前,历时3个多月的宁乡花鼓戏唱腔大赛总决赛在宁乡体育馆落下了帷幕,21名选手通过晋级赛、PK赛、终极夺金赛角逐各奖项。通过激烈竞争,最终决出金奖2名,银奖4名,铜奖15名,3个单项奖:宁乡正调演唱特别奖、宁乡花鼓戏传承贡献奖、最佳创新奖。花鼓戏爱好者许三毛(男)、廖纯(女)获得金奖。获奖年龄最小者为今年17岁的枫木桥人张骠(男),最长者为69岁的老粮仓人郑佐湘。

  宁乡花鼓,誉满三湘

  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。它形成于清代,流行于湘中、湘东和洞庭湖滨,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、群众基础深厚、地方色彩鲜明、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。它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许多流派,其中以浏阳、宁乡、益阳、西湖、醴陵等5路为主要流派。这5路花鼓戏因都以长沙宁乡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,所以通称为长沙花鼓戏。

  清光绪年间,“湘中岁首有所谓灯戏者,初出两伶,各执骨牌二面,对立而舞,各尽其态”。“灯戏”是指花灯、地花鼓一类的歌舞演唱形式。宁乡花鼓戏就是在这种民间歌舞的基础上,吸收劳动山歌、走场牌子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。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花鼓发展为较有故事情节的对子花鼓;其后发展为“三小戏”(小旦、小生、小丑),逐渐具有戏剧性质,为草台班演出阶段;后来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、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戏曲剧种。后来逐渐发展,就形成规模了。专业班子唱戏影响很大,流传甚远,据清同治六年(1867年)《宁乡县志·风物志》记载:“同治六年间,宁乡流沙河土坝,已有花鼓戏社班,名土坝班,有专门的行箱,活跃于宁乡,长沙、湘乡等地。”它的产生和形成都在民间,而不像其他剧种那样先由宫廷、上层社会提倡然后再传到民间,因此极具群众性。1920年有“义和班”进入宁乡县城正式演出。1930-1940年又有宁乡“得胜班”在长演出,维持时间最长。

  宁乡花鼓戏以“三小”(小旦、小生、小丑)为主要特点。它的各路流派:浏阳路以“采茶调” 为代表,多演《雪梅教子》、《孟姜女》等正剧;宁乡路因出入城乡,因而不得不致力于声腔音乐的创新,以小调见长,处理细腻,字正腔圆,委婉清新,真挚动听,并发展了弦乐伴奏。各路花鼓戏经过近百年来的艺术交流,相互融合,形成了今天较完整的宁乡花鼓戏体系。

  宁乡花鼓戏自流沙河土坝班成立以来,历经百多年风雨,出现了王命生(男旦角)、贺桂先、肖克昌、伍岳云等一大批花鼓戏表演艺术人才;优秀剧目层出不穷,《张先生讨学钱》、《蔡坤山犁田》、《兰桥会》等经典剧目,誉满三湘,深刻地影响了湖南花鼓戏的发展。上世纪80、90年代,各草台班子在广大的农村搭台唱戏,老百姓前拥后簇,热闹非凡,演戏、唱戏、看戏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
  唱腔大赛,精华浓缩

  据了解,宁乡花鼓戏唱腔大赛吸引了众多花鼓戏爱好者参与。除宁乡本土外,还有来自长沙、娄底、益阳等周边县市共1000余名戏迷参加了比赛。选手多是来自基层的教师、农民、农民工,还有农村的草台班子,年龄最大的有81岁,最小的只有16岁。为花鼓爱好者搭建一个学习、交流的平台,提供一个展示自我,表现自我的舞台。近万名戏迷通过现场、电视直播、网络媒体等形式观看了比赛,充分彰显了宁乡花鼓戏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。

  在每一场比赛中,各参赛选手轮番上场,展现花鼓戏演唱才华,精彩的演唱吸引了数千名群众观看。“我7岁就喜欢上宁乡花鼓戏,30多年来一直如痴如醉地喜欢着。”双目失明、今年40岁的黄腾芳说,“这次比赛,圆了我心中有一天能登台演唱的梦,也希望通过这次比赛给自己坚持下去的信心!”

  大赛铜奖、花鼓戏传承贡献奖获得者,是宁乡花鼓戏传承人、楚江花鼓剧团团长,69岁高龄的郑佐湘老人,与花鼓戏相伴50多年了。他说,参赛者中有许多是他的学生,为激励这一班学生,他愿放下身段与学生同台竞技。在整个大赛中,郑佐湘十分谦让,指导学生,努力创造让学生表现的机会。

  “花鼓一般在正月里或婚庆日打,旧时是艺人们讨生活的一种手段。”郑佐湘说,“往日里,艺人到哪家门口打一段花鼓,户主是要封红包的。”解放后,这种演出方式遭到了唾弃,再没有艺人以此讨钱、讨生活了。后来,由于花鼓戏多是热闹、喜庆的调子,而且一旦一丑最为方便,于是慰问演出时派得上用场;另外,花鼓大戏演出时,一般是“三星开场,花鼓结尾”,就是说福、禄、寿三星开场见喜,演出结尾时打两段对子花鼓热闹收尾。他说,“花鼓戏的调子我还存着20多个,像《放风筝》《洗菜心》《铜钱歌》《牛郎歌》等,这么多年来,也收了100多个徒弟,如今都活跃在宁乡许多民间剧团里。”

  郑佐湘说:“虽然老百姓打花鼓的少了,但他们对花鼓戏还是喜欢得很!他们点什么我们就演什么!”楚江花鼓戏剧团一年要演出100多场,剧团可以演出200多个剧目。悲剧像《打猎回书》《秦香莲》,喜剧像《春草闯堂》,武戏像《杨金花夺印》《薛刚反唐》等。“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最喜欢听唱腔戏,点得最多的是《花亭会》,这是一部很考演员唱功的戏,唱得好,那是满堂喝彩!”

  传承保护,不遗余力

  宁乡花鼓戏,是宁乡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,用戏剧艺术形式,表达出自己丰富的思想情感,并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现象,反响大,影响深远,丰富着湖湘文化的内涵,推动着湖湘文化发展,对于长沙花鼓戏、湖南花鼓戏形成、影响、传播有十分重大的意义,具有突出的历史、文化和艺术价值、科学研究价值。

  宁乡花鼓戏在百余年传承发展中,涌现出众多的宁乡花鼓戏领军型人才如罗章林、朱林武、王命生、刘梅桂、伍岳云等以自己出色的才艺搏击于湖南花鼓演艺市场,使宁乡花鼓戏与长沙花鼓戏、湖南花鼓戏荣辱与共,相生相依,成为了一个完美的统一整体。

  宁乡流沙河土坝花鼓戏班是最早进入长沙城演戏的班子之一,王命生、刘梅桂等主要演员表演的《扯笋》、《赶桌》等,被长沙人称之为压城戏。1961年刘少奇回湖南,在省军区大礼堂观看了由王命生、伍岳云两先生演出的《书房调叔》,刘少奇观后对王命生说:“你把真情实感的嫂子演活了!”1983年,中央戏曲研究院特来湖南录制了王命生先生与伍岳云两先生演的《书房调叔》的影片,作为湖南花鼓戏的代表剧目之一。

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花鼓戏唱的人少,传承发展出现了濒危。郑佐湘说:“现在的年轻人学戏没得我们那时扎实了,只要扮相好,嗓子好就上台了,‘四功’(唱、做、念、打)、‘五法’(步法、身法、唱法、头法、眼法)都不讲究。所谓台上1分钟,台下10年功,年轻人有几个能做到呢?只怕10年20年后,观众看不到原汁原味的花鼓戏了。”2012年,宁乡县成立了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,2014年宁乡花鼓戏入选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15年拟申报为省级名录,花鼓戏逐步恢复以往的繁荣。如今,宁乡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花鼓戏剧团。宁乡县文化馆副馆长罗汇灵说:“估计宁乡的花鼓戏爱好者超过10万人,能哼能唱的票友应该在万人以上。”

  近年来,宁乡致力于打造文化强县品牌,每年举行了多项全县性的戏剧文化活动和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。此次花鼓戏唱腔大赛,不仅让老百姓享受了文化大餐,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,而且彰显了城市文化品牌魅力。
  • 老K、
  • 发表于:2015/6/1 19:12:15
  • 来自:广东
  1. 沙发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要是有个视频链接就好了
  • guest1350111
  • 发表于:2015/6/2 9:11:25
  • 来自:湖南
  1. 板凳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回味悠长
来自手机版
(0)
(0)
  
宁乡在线看房团 宁乡房产网 宁乡在线网上商城 宁乡在线免费抽奖
免费求职信息发布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